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近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各界对如何破除论文“SCI”至上、如何完善高校评价的反思。如何辩证看待当下流行的各种大学排名,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从而纠正高校评价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辩证看待世界大学排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5个国家进行国内大学排名,出现了数十种世界大学排名。目前公认的四大世界大学排名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当前,我国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特别注重提升在四大排名榜的名次,甚至将其等同于高校实力排名。每年高考报名之际,很多老师、家长、学生也会参考这些大学排名作为考生志愿填报的重要依据。国内很多高校也存在跟风现象,盲目对标这些排名的评价指标进行高校办学方面的改进,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偏离应有的办学导向。其实,国外世界大学排名背后存在商业利益目的,有一定程度的区域利益倾向性,明显与中国高校应有的办学导向不一致。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世界大学排名,理性认识这些排名中诸多不当之处。中国高校只能将之作为对标国际可比标准的一个参考,绝不能盲目跟风。
从四大排名的评价指标看,存在诸多西方文化优先的因素,不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
QS排名的国际化指标中有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的比例,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占比达10%。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来看,国际化这一指标并不适用于评估中国高校。因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差异,比如语言文字和饮食风俗习惯的差别都很大。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在吸引国际教师和学生上不具备优势。这与高校水平无关,更多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借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对美国大学排名中的“校友捐赠”(占5%)评价指标,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指标中于2018年增加了“社会捐赠”(占比5%),包含校友和非校友的捐赠。但该指标用于中国大学排名存在局限性。美国以私立大学为主,而中国高校以公立大学为主体,办学经费主要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也没有校友捐赠的传统。因此,不适合用“国际教师和学生比例”“校友捐赠”等西方文化优先的指标来衡量中国高校的综合实力。
从QS评价指标看,更多偏重于理工科,不适合评价我国所有高校。
QS世界大学排名中用师均引文数(占比20%)衡量教师的科研能力,反映高校的学术研究影响力。其引文数据来源于英国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同行评议文献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的23000个学术期刊,而这些期刊刊发的都是英文论文。某些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与国际奖项和国际学术论文有关,如用《自然》与《科学》期刊论文发表量折合数和获科学引文索引(SCI)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之论文折合数评价高校的科研成就。这些评价指标明显有重理工科轻人文社会学科的倾向,不适合用于评价我国所有的高校,尤其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高校。
从评价方法看,四大排名过于偏重定量指标,应注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融合评价。
世界大学排名都非常重视科研文献的定量评估,比如科研论文数和高引用率,非常强调定量指标的权重,并不适合于衡量人文见长或职业特色发展的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分类评价,在保障客观公正的前提下,重视学术同行评价等定性指标,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判断。QS排名中的“学术声誉”评价指标占比最高(占40%),但该评价指标中主要收集的专家样本过于集中在欧洲,导致评价结果对其他地区如中国大学不利。
从评价依据看,四大排名选用的数据库或样本都是欧美国家的数据库,对评估中国高校有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过度追捧。
世界大学排名的科研论文发文和引用情况、高被引科学家统计的数据库来源、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的调查数据,都来自英国爱思唯尔公司的数据库,或者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论文引用采用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述数据库虽是国际可比标准下的权威数据库,但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如中国大学存在不公。
从评价目的看,世界大学排名背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商业利益导向,不符合中国高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目的。
国外大学排名的背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商业利益目的,排名主要从各国利益出发,通过提高大学排名加大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增加学费来提高学校经费收入。中国的高校以公办为主,中国进行大学排名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提高学费来提高经费收入,而是通过排名诊断出各高校在教育质量上的不足,以补短板,促进高校水平的提升。
中国高校不仅要完成高质量的专业知识教学,而且要聚焦立德树人,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成长发展负责。为此,绝不能盲目跟风西方文化因素主导的评价指标,而是要自主构建有本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服务”的高校发展方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应聚焦立德树人,强化分类评价,结合我国高校特色,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评价体系。
聚焦立德树人,符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色。
立德树人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高校评价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发展方向中应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特色,这种人民性的导向应是中国高校评价体系的鲜明特色。四大排名都把高校科研实力作为重要指标给予高度重视,但普遍对人才培养的评估偏弱。立德树人是中国高校发展的核心,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面,也应成为中国特色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应思考如何确定学生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定性评估指标,如何采取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估,切实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各级各类的高层次人才服务。
强化分类评价,符合中国高等教育超规模与多类型的特色。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18年,中国共有高校2663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美国虽然有40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却仅1700万人,不足中国的一半。而英国人口6600多万,德国人口8300多万,各级各类高校不足1000所,远少于美国,比中国更少。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数仅3000多万,一国之人口和中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类似。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应构建符合中国超大教育规模的独特高校评价体系。
我国拥有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等不同类型的高校。研究型高校应注重科研实力,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技术型高校的科学研究则应侧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除教育部所属的几十所高校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地方所属的高校,其中很多是地方高职院校。因此,应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进行分类评价,彰显我国高校评价体系的中国特色。
关注产学研融合,符合中国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战略的特色。
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应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战略对接,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人才支撑基地。应突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主动对接其人才需求类型,培养相应人才。我国有大量地方性高等院校,应主动对标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为本地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四大排名的评价指标中都缺乏高校与产业合作强度和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应结合我国高校这一战略定位特色,全面构建教学、科研、产业三者融合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在中国高校评价体系中增加校企联合研发项目、参与咨询顾问等相应指标。通过完善考核指标,也可以倒逼地方高职院校基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市场走向和学生需求快速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促进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功能,加快推进其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时刻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
西式大学排名与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存在诸多不适,应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
应聚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学)、社会服务(产业)等方面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要警惕当下把各种具体的评价指标当作评价目的,而误导我国高校发展方向的问题。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时刻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探索符合该评价目的的各种关键影响因素,据此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尤其要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指标体系的科研攻关,为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奠定研究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