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2》:中小学教师工作整体强度过大这一“急难愁盼”问题亟待解决

 

日前,《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2》(简称“报告”)成果发布会暨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学术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该报告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为研究切入点,聚焦教师工作时间分配度、教师工作内容复杂度、教师工作精力投入度和教师工作负担感受度四个方面,基于对我国31个省市的51381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现实样态、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教师工作强度的调试策略。

报告指出,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总体水平偏高且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而言,在工作时间利用方面,多数教师认为工作日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且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大于8小时。在工作内容结构方面,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经常被要求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

“教师工作内容无明确边界、教师角色多重围困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工作时间饱和、工作时间超标成为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常态。”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广表示,“教师工作内容结构失衡,备检迎检、职称评定、考核评估等非教学工作亟待减轻。”

调研还发现,尽管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在专业精神的引领下,多数教师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难题,表现出积极的幸福体验。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加大的同时,报告指出,教师在不同阶段主观感知到的工作强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教师工作强度持续增加。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发展趋势呈抛物线变化,教龄在20年前后攀至顶峰,表现为中青年教师普遍比较疲劳、工作结构隐性投入高、身体症状被“常态”忽视、教师专业角色泛化等。以现阶段工作强度为参照,教师对未来三年工作强度的预判不容乐观。“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与教师的职业特性存在显著相关。由于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所给予的高期望,教师在职业发展阶段面临着工作挑战持续增加、工作压力不断加码、职业病症接连频发等困境,加之理想与现实工作状态的巨大差距,导致教师产生工作强度不断攀升的心理感受。”李广说。

 

报告还显示,教师工作强度在各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比如从区域维度比较,东部地区教师工作强度水平最高,西部与东北地区教师工作强度水平次之,中部地区教师工作强度水平最低。从主体身份维度比较,女教师现阶段自我感知的工作强度显著高于男教师,班主任工作强度显著高于其他身份教师。教师工作强度增加的原因何在?报告认为,社会层面对教师工作职责的规约与专业角色的期望是影响教师工作强度的基础性因素,学校制度深层次影响着教师的身体状况与心理体验是影响教师工作强度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个体的发展追求作为内生性因素影响其工作动力以及对工作强度的主观感知,管理与引导日益“复杂”的学生成为增加教师工作强度的多变性因素。

 

基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现实样态与多重挑战,报告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调适策略。包括以专业标准规约工作强度、以学校文化解困工作强度、自我调节纾解工作强度、以舆论引导调控工作强度等。“破解中小学教师工作整体强度过大这一‘急难愁盼’问题,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保证中小学教师安心、静心、舒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李广说。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2023-04-19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05-0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